老实说,这事儿越琢磨越有意思。
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还胶着在马斯克那几枚动不动就“放烟花”的大家伙身上时,咱们这边,一记悄无声息的“小勾拳”,直接打到了人家的下巴上。
一枚压根没上过头条的“力箭一号”,帮美国的邻居墨西哥,把两颗小卫星送上了天。
这感觉,怎么说呢?
就好像你邻居刚买了辆兰博基尼,天天在你门口轰油门,结果你骑着个小电驴,把他女神给顺路捎回家了。
这事儿发生在八月,中科宇航搞的,一箭七星,听着跟串糖葫芦似的。
其中那俩墨西哥的“小不点”,叫“拇指卫星”,听这名就知道不是啥狠角色。
说白了,就是个高级点的“教具”,让学生们体验一把跟太空连线的快感。
所以,别指望这里面有啥星球大战级别的技术博弈,压根没有。
但这事儿的玄机,恰恰就在于它的“不起眼”。
你得先了解美国人那个名叫ITAR的“家规”,霸道得跟个地主老财似的。
简单说,就是任何高科技产品,只要里头有他们家的一根毛,甭管是芯片还是螺丝,想跟中国的航天沾边,那就是“大逆不道”。
几年前阿联酋那个月球车,不就是这么黄的么?
万事俱备,就因为车里有“美国血统”,直接被华盛顿一个电话给毙了。
这等于是在全球航天圈里划了条三八线:要么跟我混,要么你就得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
在这种“技术洁癖”之下,墨西哥这笔订单,简直就是在对方的铜墙铁壁上开了个“狗洞”。
而且这还不是头一回了,上一个从这洞里钻过去的是谁?
加拿大。
对,就是那个平时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枫叶国”。
当时他们就干过这事儿,找咱们发射了一颗小卫星。
那会儿大家还以为是老美打了个盹,没留神。
现在回过头看,哪儿是打盹啊,分明是这墙根底下,早就被人给刨松了。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捡点人家剩下的“残羹冷饭”么?
马斯克的SpaceX,那才是“主菜”。
没错,从体量上看,咱们这单生意确实小得可怜。
但商业这玩意儿,有时候跟打仗是一个道理,你不能总想着跟人家的主力硬碰硬。
马斯克走的是“苹果路线”,高端、大气、上档次,卖的是一张通往火星的“VIP门票”。
咱们呢?
咱们走的是“小米路线”,极致性价比,主打一个“年轻人的第一颗卫星”。
你想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国家需要去火星?
不多。
但有多少大学、小公司、甚至中学,想拥有一颗自己的小卫星,搞搞科研,装装门面?
那可就海了去了。
咱们的商业航天,就是瞄准了这个被巨头们忽视的“缝隙市场”。
你玩你的星辰大海,我搞我的“太空下乡”。
这招的阴损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在赚钱,更是在瓦解对方建立起来的“技术生态”。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原来“上天”这件事,可以不用那么贵,也不用看人脸色,甚至合同条款都好商量得多,那所谓的“技术壁垒”和“安全恐吓”,就成了一个笑话。
人心这东西,就是这么一点点被撬动的。
今天你帮我实现了个小目标,明天我就敢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你。
当然了,也别太上头,以为明天就能跟SpaceX平起平坐了。
人家那可回收的“猎鹰9号”,跟开了挂一样,把发射成本打到了地板价,那还是全球商业发射市场的“哥斯拉”。
咱们的“力箭”也好,“长征”也罢,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追。
这就像一场龟兔赛跑,兔子虽然领先,但只要乌龟不停下来,谁笑到最后还真不一定。
所以你看,这枚小小的中国火箭,它发射的不是两颗卫星,而是射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一种绕开霸权,另起炉灶的可能性。
这事儿,对老美来说,可能就像是被蚊子叮了一口,不疼,但痒得难受。
它证明了那张所谓的“封锁大网”,其实更像是一张渔网,挡得住大鱼,却挡不住那些灵活机动的小虾米。
而谁又能保证,这些小虾米里,不会有几条将来能长成鲨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