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被严重低估的基建投资风险地带
去莫桑比克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仅限于它是葡语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以及在地图上那个位于南非旁边的细长国土。
作为一名基建投资顾问,在马普托工作了两年后,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纸面数据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01 第一次震撼:一条公路的十年建设史
刚到莫桑比克的第一周,我需要从马普托开车到贝拉港实地考察。在地图上,这条EN1国道全长约1000公里,看起来是一条标准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当地的项目经理告诉我:"这趟路程,按正常情况需要12-15小时。"我心想,平均时速70公里,这个速度倒也合理。
真正上路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做"按正常情况"。
出了马普托市区没多久,柏油路面就变成了坑坑洼洼的碎石路。更让人绝望的是,每隔20-30公里就会遇到一座"正在维修"的桥梁,车辆只能绕道而行,有时候绕路距离比原路程还要长。
最夸张的是靠近贝拉的一段路,我遇到了一个建设了整整十年还没完工的桥梁项目。当地人告诉我,这座桥的资金来源换了三次——从世界银行到中国援助再到巴西投资,每次换投资方都要重新设计方案,工程一停就是两三年。
"这座桥啊,"当地的一个老司机苦笑着说,"我儿子出生时它在建,现在我儿子都会开车了,它还在建。"
这次12小时的车程最终用了19个小时,我才真正理解了莫桑比克基建投资的第一个坑:项目连续性严重缺失。
02 港口悖论:有天然深水港却货物积压
贝拉港是莫桑比克第二大港口,也是内陆国家津巴布韦和赞比亚的重要出海口。从地理条件来看,这里确实具备成为区域物流枢纽的潜力。
但当我实地考察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码头上堆满了集装箱,但吊装设备却大多处于停工状态。港口经理解释说:"我们的设备是三年前从中国进口的,技术很先进,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会操作。原本计划的培训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被推迟了。另外,即使设备能正常运转,电力供应也跟不上。"
原来,贝拉港的电力主要来自莫桑比克国家电力公司,但该公司长期面临财务困难,停电是家常便饭。港口虽然有备用发电机,但柴油成本高昂,长期使用根本不现实。
这让我意识到莫桑比克基建投资的第二个坑: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硬件建好了,但软件跟不上;设备进口了,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项目建成了,但运营维护能力缺失。
03 资源诅咒:天然气发现后的投资混乱
2010年以来,莫桑比克在德尔加杜角省发现了巨量天然气储备,储量估计超过100万亿立方英尺,这让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兴奋不已。
我有幸参与了几个相关的基础设施评估项目,亲眼目睹了这场"资源热潮"如何演变成投资陷阱。
首先是土地征收问题。当地渔民和农民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补偿标准混乱,程序不透明,引发了大量纠纷。有些项目光是土地问题就拖了三四年。
其次是安全问题的恶化。德尔加杜角省本来就是伊斯兰极端组织活跃的地区,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社会矛盾。2017年以来,针对基建项目的袭击事件频发,多个项目被迫停工。
我记得有一次陪同一个法国投资团队实地考察,结果在路上遇到了武装检查点。虽然最终平安通过,但投资团队的负责人当晚就决定撤回投资计划。
"技术问题我们可以解决,资金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他对我说,"但安全问题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在这种环境下投资,风险太大了。"
04 腐败的隐性成本
在莫桑比克做基建投资,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腐败问题。
虽然表面上政府部门都很欢迎外国投资,但实际操作中各种"隐性成本"让人防不胜防。
我曾经帮助一家中国企业办理建设许可证,按照官方流程,整个过程应该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结果三个月过去了,文件还在不同部门之间"流转"。
每次去政府部门询问进度,得到的回答都是:"正在审核中,请耐心等待。"但私下里,总有人暗示如果想加快进度,需要支付一些"加急费"。
更让人无奈的是,即使按照潜规则支付了费用,也不能保证事情能顺利解决。有时候钱收了,但负责审批的官员又调走了,新来的官员要求重新走流程。
这种情况在海关、税务、环保等各个环节都存在。我认识的一个德国投资者算过一笔账:在莫桑比克投资,各种"隐性成本"要占到总投资的15-20%,这个比例高得惊人。
05 债务陷阱的现实写照
2016年,莫桑比克爆发了隐性债务丑闻,政府隐瞒了20亿美元的债务,相当于该国GDP的12%。这个事件不仅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暂停对莫桑比克的援助,也让很多国际投资者对这个国家失去了信心。
我亲眼见证了这场债务危机对基建投资的影响。
许多原本计划中的项目被迫暂停,政府没有资金支付应有的配套投资。一些已经开工的项目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停工,留下一堆烂尾工程。
在马普托郊区,我看到过一个半建的立交桥,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完成了70%,但因为政府无法支付剩余工程款,项目停工了两年多。桥墩上长满了杂草,成了当地的一个"景观"。
当地民众对这些烂尾工程意见很大。一位出租车司机对我说:"政府总是承诺要改善基础设施,但最后都是这样虎头蛇尾。钱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路还是这么烂。"
06 自然灾害:无法预测的投资杀手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面临印度洋,是全球最容易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国家之一。
2019年的"伊代"飓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场飓风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彻底摧毁了贝拉地区大量的基础设施。
我当时正在评估一个港口扩建项目,飓风过后再去现场时,发现原本规划好的建设用地完全被洪水冲毁。更糟糕的是,连接港口的铁路线路也被冲断了好几处,修复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这次飓风让我意识到,在莫桑比克投资基础设施,必须考虑极端天气的影响。但问题是,按照抗灾标准建设的成本会高出普通标准30-50%,这让很多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大打折扣。
而且,即使按照最高标准建设,也无法完全抵御像"伊代"这样的超强飓风。我见过一个据说能抗八级风的码头设施,在飓风中也被摧毁得面目全非。
07 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莫桑比克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这对基建投资来说是一个致命的软肋。
我在当地接触过许多优秀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移民的打算。原因很简单:工资水平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发展机会有限。
一位在马普托大学工程学院毕业的年轻工程师告诉我:"在莫桑比克,一个高级工程师的月薪大概是800-1000美元,但在南非同样的职位能拿到3000-4000美元。而且南非的基础设施更完善,子女教育条件也更好。"
人才流失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基建项目严重依赖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造成了技术转移的困难。
我参与的一个水电站项目,核心技术岗位几乎全部由中国和葡萄牙的工程师担任。当地员工主要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无法真正掌握项目的核心技术。
项目完成后,外国专家撤离,当地人员无法独立维护设备,结果不到两年时间,这座水电站就出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
08 重新审视投资逻辑
在莫桑比克工作两年,我对"机遇与风险并存"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纸面数据来看,莫桑比克确实具备很多投资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年轻的人口结构、快速增长的经济、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但这些优势在现实中往往被各种问题所抵消。
项目连续性缺失意味着投资周期难以预测;配套设施滞后意味着投资效益难以实现;安全环境恶化意味着投资风险不断攀升;腐败问题严重意味着投资成本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意味着政府支付能力有限;自然灾害频发意味着投资可能血本无归;人才严重流失意味着项目运营困难重重。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投资环境恶化导致投资减少,投资减少又进一步恶化了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落后又加剧了投资环境的恶化。
给投资者的建议:
如果一定要在莫桑比克进行基建投资,建议:
- 选择政治风险保险,并确保保险覆盖范围足够广泛
- 与当地政府签订详细的投资保护协议
-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 重视当地社区关系的维护
- 制定应对自然灾害的完整预案
- 投资初期就要考虑退出策略
写在最后:
站在马普托湾的海边,看着远处的货轮和近处的贫民窟,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而有些国家却陷入了"资源诅咒"?
莫桑比克的例子告诉我,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治理能力、制度环境和社会稳定。没有这些软件基础,再多的硬件投资也难以产生预期效果。
这或许就是莫桑比克基建投资风险如此之高的根本原因: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需要时间来建设一个能够支撑现代基础设施运行的制度框架和社会环境。而这个过程,可能比建设基础设施本身更加漫长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