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特朗普的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在莫斯科与普京密谈3小时,带回一份“和平方案”:乌克兰若从顿涅茨克撤军,俄罗斯就同意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停火”。
特朗普团队误以为这是“领土交换”的信号,用乌放弃顿涅茨克换俄停止进攻两地剩余区域。 两天后,特朗普高调宣布8月15日将与普京在阿拉斯加会晤,声称“历史性和平在望”,还公开暗示泽连斯基需为“领土交换”做准备。
但《华盛顿邮报》从克里姆林宫线人处获得真相:普京从未承诺放弃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一寸土地! 所谓“停火”仅是冻结战线,俄军不会撤出已占领区,更不会归还领土。 特朗普的“重大突破”,实则是普京精心设计的文字陷阱。 俄罗斯吞下的战略要地,从来就没打算吐出来。
2025年8月6日,普京向到访的特朗普特使威特科夫抛出停火条件:乌克兰军队必须全面撤出顿涅茨克州,并永久放弃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主张。 作为交换,俄方承诺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前线“停止军事进攻”,同时从乌克兰北部的苏梅、哈尔科夫部分区域撤军。
这一方案被特朗普团队解读为“领土让步”,以为俄方愿用“不再争夺赫尔松、扎波罗热剩余控制区”来换取乌克兰放弃顿涅茨克。 但俄方消息人士明确否认:普京只提“停火”,未提“永久和平”,更未承诺放弃赫尔松与扎波罗热任何已控制领土。
为什么普京死咬这两地不放? 赫尔松是克里米亚淡水供应源头,扎波罗热则拥有欧洲最大核电站。 更重要的是,两地构成连接俄罗斯本土与克里米亚的陆上走廊,被称为“陆桥”。 失去它们,克里米亚将成为孤岛,俄黑海舰队将丧失战略纵深。
俄方早已将两地视为“法定领土”。 2022年公投中,赫尔松“入俄支持率”达87.05%,扎波罗热达93.11%。 尽管西方拒绝承认,俄仍完成全套法律程序:签署入俄条约、宪法法院审核、议会批准,最后由普京亲自签署行政令。
俄罗斯的领土扩张策略高度模式化:军事占领→组织公投→法律吞并→文化渗透。 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俄方已推行俄语教育、更换乌克兰车牌、发放俄罗斯护照,并重建当地行政体系。
这种“事实领土化”比军事占领更难逆转。 正如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后,俄军迅速修建刻赤海峡大桥、部署导弹系统,将半岛彻底军事堡垒化。 如今同样的剧本正在乌东重演。
克里姆林宫多次强调,当前目标仅是“停火”而非“永久和平”。这一策略的深层意图在于:以停火换制裁放松:迫使西方暂缓对俄能源、金融领域的制裁,缓解经济压力;
等待乌克兰内乱:乌宪法规定停火后需解除戒严令,半年内必须举行大选。 普京认定泽连斯基任期已于2024年5月届满,属“非法总统”。 一旦停火,乌国内反腐示威(如8月初基辅千人包围总统府事件)可能激化,导致泽连斯基下台;
重整军备:俄军工产能已达战时峰值,月产5000架无人机、250枚导弹,年坦克产量1500辆。 停火期可加速装备补给。
军事压力是普京谈判桌的筹码:俄军2025年7月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并宣布“100%解放”;在顿涅茨克,乌军仅守住15%区域,包括经营十年的核心防御工事。 若撤离,俄军可向西推进85公里,直接威胁哈尔科夫;恰西夫亚尔防线失守后,乌军每月丢失约500平方公里土地,士兵伤亡达2万人/月。
乌克兰总统面临不可能的选择:领土红线:宪法禁止割让领土,但前线弹药紧缺。 美国暂停6亿美元军援(含炮弹和爱国者导弹),德国明确排除直接军事干预;外交架空:美俄阿拉斯加会晤未邀请乌方。
特朗普公开称“乌克兰获胜无望”,白宫被曝考虑承认克里米亚属俄;俄方心理战:8月10日,即特朗普宣布会晤当天,俄军向基辅发射250架无人机+14枚导弹,创开战以来最大空袭规模。
法德等六国与欧盟紧急声明:任何协议需乌克兰参与,且必须尊重其主权。 欧盟外交负责人卡拉斯警告,绕过乌克兰的协议等于“安全自杀”。
但美国态度微妙:国务卿鲁比奥公开主张乌需领土让步,军方认为恢复2014年边界“不切实际”。特朗普的核心诉求是“快速停火”,甚至被曝为争取诺贝尔和平奖加速谈判。
俄方实际诉求远超当前战线:已控制区: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占乌领土17%);缓冲区计划:要求100公里纵深非军事区,覆盖尼古拉耶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将控制区扩至35%乌克兰领土;黑海命脉:俄军南线持续西进,目标切断敖德萨港口。 若成功,乌克兰将成内陆国。全文完。#热点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