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我去,这酸菜鱼也太香了吧!"小李扒拉着碗里的鱼肉,眼睛直勾勾盯着邻居张哥刚端来的那盆酸菜鱼。金黄的汤底上飘着红油,鱼肉嫩得能掐出水来,配上张哥自制的凉拌金针菇和红烧茄子,这一桌子菜直接把小李给整不会了。要知道半年前张哥还是个连煤气灶都不敢开的厨房小白,现在这手艺简直能开饭馆了。
张哥挠着头笑得有点不好意思:"都是跟着短视频学的,现在这些教程做得可详细了,连火候都给你掐着秒表算。"小李对象在旁边偷偷掐了他一把,那眼神分明在说:"看看人家!"小李心里直打鼓,这年头不会做饭连对象都要嫌弃了?记得他爸那会儿还说男人进厨房没出息,现在倒好,会做饭都成相亲市场的硬通货了。
婚介所的王姐最近可忙坏了,来登记的姑娘们十个有八个都在择偶条件里加了一条"会做饭"。有个小伙子更绝,把朋友圈背景换成了自己系着围裙颠勺的照片,底下点赞的姑娘排成长队。王姐说现在会做饭的小伙子特别抢手,比那些只会晒方向盘的可吃香多了。
超市里也悄悄起了变化。调料区新上了几款黑白包装的调料包,导购说这是专门给男性设计的"傻瓜包",三步就能做出饭店味儿。家电区更热闹,卖电饭煲的销售员说现在男顾客占了快三成,有个大哥非要买带语音提示的,说是怕自己记不住时间把饭煮糊了。
老李头看着儿子摆弄新买的空气炸锅直撇嘴:"大老爷们整天捣鼓这些玩意儿像什么话!"儿子二话不说炸了一盘鸡翅,那香味把隔壁小孩都馋哭了。老李头嘴上说着"凑合",手里的筷子可没停过,临走还偷偷问儿子这炸锅在哪买的。这场景在不少家庭上演着,老一辈的观念被香喷喷的现实击得粉碎。
短视频平台上的男性美食博主最近火得一塌糊涂。有个教做孜然火腿炒年糕的小伙,视频点赞直接破百万。评论区清一色的"第一次做就成功了",看得人手痒痒。更绝的是那些教摆盘的,其实就是把菜码整齐点,加两片香菜叶,拍出来的照片立马高大上。年轻人管这叫"饭圈内卷",比完穿搭比厨艺,朋友圈里没两道拿手菜都不好意思发动态。
周末的出租屋里,几个年轻人正热火朝天地准备聚餐。要搁以前肯定是点外卖了事,现在可不一样。小张负责洗菜,老王调蘸料,大刘专门管涮肉,分工明确得像个小厨房。最后端上桌的火锅冒着热气,比饭店里的还香。这种新型社交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他们管这叫"沉浸式约饭"。
菜市场的张大妈最近发现来买菜的年轻面孔多了起来。这些小伙子买菜时总拿着手机对单子,问的问题也特别细:"这肉怎么挑嫩的?""青菜要怎么保存?"张大妈乐呵呵地当起老师,教他们怎么洗菜才干净,怎么挑新鲜的食材。要放在以前,大老爷们逛菜市场可是稀罕事,现在倒成了常态。
家电卖场的销售数据很有意思,语音控制的智能锅销量翻了三倍,带菜谱指导的冰箱也卖得特别好。有个大哥说得实在:"以前做饭跟拆炸弹似的,现在有了这些神器,跟着提示走就行,傻子都能当大厨。"便利店冰柜旁的二维码也派上大用场,扫一扫就能看烹饪视频,再也不用担心把厨房点着了。
小区广场舞队伍里的阿姨们聊天内容也变了。以前比的是谁家孩子有出息,现在讨论的是哪家菜市场的肉新鲜,哪里的调料便宜。张阿姨最近迷上了烘焙,天天在群里晒自己做的蛋糕,惹得一群老姐妹跟着入坑。李大爷更逗,买了台烤箱说要给孙子做生日蛋糕,结果把厨房搞得跟实验室似的。
相亲市场的新花样让人眼前一亮。有家婚恋机构开了间共享厨房,第一次见面不吃饭店了,改成俩人一起做饭。你还别说,这招真灵,成功率比传统相亲高出不少。毕竟能配合着做出一顿饭的,过日子应该也差不到哪去。现在的小伙子也精,相亲前先恶补几道拿手菜,比准备彩礼还上心。
学校食堂也跟着凑热闹,专门开辟了自主调味区。每个调料瓶上都标着克数,生怕这些厨房新手拿捏不准分寸。食堂阿姨说现在的学生可讲究了,有的还会自己带调料来,把食堂吃出了私房菜的感觉。快递站的小哥最近在门口装了几个挂钩,说是总有小伙子把围裙挂在那儿,取快递的时候顺道捎回家。
这波男性下厨的热潮来得突然却又不无道理。外卖吃腻了,年轻人开始追求更有温度的生活方式。老一辈的偏见被一道道美食软化,新的家庭分工正在形成。当做饭从家务变成乐趣,从负担变成炫耀的资本,谁还愿意顿顿吃外卖呢?说不定再过几年,不会做饭反倒成了稀罕事。
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没法给你提供什么投资方面的建议哈。要是有侵权的情况,你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