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胜利后,陈胜为何要杀吴广?《史记》早已揭示真相

 179    |      2025-08-03 06:33

“苟富贵,勿相忘”,陈胜当年在田里的誓言还在耳边回响。

谁能料到,大泽乡起义刚露出一丝希望,这位曾与吴广并肩奋战的领头人,竟然默认手下杀了那位生死之交。

这其中的内幕,早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留下了暗示。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本该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却反而搞起了更加严厉的管控。

阿房宫那些雕梁画栋,骊山陵墓的地下宫殿,万里长城的砖石城墙,每一样建筑都凝聚着百姓的辛苦和血汗。

无数男子被拉去做苦差事,田地荒凉,家家散散离离,中原大地一片凋零。

秦二世胡亥登基后,不但没有收敛,反倒越发放肆,他沉迷享乐,把朝政都交给赵高,朝廷上奸佞当权,忠诚之士都遭到迫害。

秦朝的法规本就刚狠,到了这个时候,变成了压榨民众的利器——徭役迟延了要处死,议论国家大事也要斩首,连邻里之间的过错都要一起连坐。

焚书坑儒的余韵还在,老百姓不光身体被压榨,心里的思想也被紧紧封锁住了。

街头巷尾,老百姓心里憋着气,嘴上不敢说,只能在心底暗暗咒骂这黑暗的统治。

陈胜小时候是在田埂上长大的,帮地主打工的时候,经常跟伙伴们谈理想,吐露心中抱负。

他对伙伴说:“要是以后谁发了财,可别忘了咱们这穷兄弟啊!”有人嘲笑他,他抬头叹气:“燕雀怎能懂得鸿鹄的志向!”那股不甘平凡的心意,早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吴广和陈胜经历过类似的苦难,不过性格完全不一样,他为人挺宽厚,讲义气,哪儿去都能交到不少朋友。

两人在边疆驻防的队伍里偶遇,说了几句之后都意识到,大家都对秦朝那残暴的统治感到非常痛恨。

他们因为相似的经历一见如故,在押送的队伍扬起的尘土中,两个渴望改变人生的心渐渐贴近。

那会儿,他俩已经被任命为屯长,主管一些戍卒,这点小小的权力,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基层百姓的辛苦,也为他们日后谋划大事打下了基础。

谁也没想到,这两个平凡的农民,竟然要掀起一场改写历史的巨浪。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和吴广带着九百个戍卒,奔向渔阳。

到了大泽乡那会儿,突然下起滂沱大雨,把路冲毁了,大家被困在荒凉的地方。根据秦朝的法律,误了期就得死,这个死的阴影压在每个人心上,让人不安。

逃跑要死,起义一样要死,不如就奋力一搏!陈胜找到吴广,两人在夜里长谈,最终下了决心要反抗。

为了团结人心,他们偷偷用朱砂在帛布上写了“陈胜王”,再把它塞进鱼肚子里。守卫买鱼做吃的时候,看到帛书,顿时众人开始议论纷纷。

夜深了,吴广藏到邻近的庙里,点起篝火,学狐狸叫,把“大楚兴,陈胜王!”喊了出来。守卫们听了既惊又怕,望向陈胜的眼神也变得逐渐敬畏起来。

等到机会到时,吴广在喝得酩酊大醉的军官面前故作疯癫,装傻充愣。这时候被鞭打时,他顺势夺过佩剑,陈胜见状也赶紧上前帮忙,两人配合默契,一起把押送军官的人全都杀了个干净。

陈胜站在土坡上举起手臂,大声喊道:“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有吗?”九百名戍卒听了也都激情燃烧,情绪高涨。

他们折断树枝当作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在大泽乡的泥泞中,正式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

起义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攻占大泽乡之后,村民们带着粮食和工具纷纷涌来投靠;到占领蕲县时,许多青年都拿起农具,加入了队伍。

陈胜自己扮成了将军,吴广也是都尉,他们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帜,开始对秦朝的统治发起挑战。

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打下了铚、酂、苦、柘、谯这些县,战车也多达数百辆,骑兵超过一千,步兵更是几万之众。

起义军一到陈县,附近的豪杰和百姓都拿出酒肉来迎接,还恳切地请求陈胜称王,“张楚”政权就在此时成立,陈胜登上了王位,封吴广为假王,这一幕看着热闹,非常风光。

听到起义的消息,各地的民众都纷纷杀掉本地的县令来响应这场起义。在楚地,百姓们更是集体行动起来,反秦的烽火从豫东平原开始燃起,一直蔓延到关中一带。

陈胜派出各路将领各自攻城略地,周文率军一路直逼函谷关,秦朝的统治局面岌岌可危。

秦二世紧张得不得了,赶忙任命章邯为将,把骊山上的刑徒们凑成队伍,临时应战。

章邯可不是一般的将,打仗那是拿手好戏,他巧妙避开周文的主力,转身攻向荥阳——正是吴广带领的起义军的核心地点。

在荥阳城下,吴广带领的军队连续好几天猛打,却始终没能占到便宜。陈胜急忙派周文回来支援,可他没想到,周文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心想着攻城,结果孤军深入,被秦军一打就溃败了。

陈胜看到这种情况,就把吴广的兵权收回,改由周文来指挥。吴广虽然心里不太爽,但为了大局,只能忍着接受了。

这时候,起义军内部开始出现裂痕。张耳、陈余曾劝陈胜先别急着称王,建议先联合各地的反秦力量,可这被陈胜骂作“妄议朝政”。

武臣在赵地攻城夺地后,竟然自己封了赵王,公开 split 起义军,陈胜忙着稳固王位,反而对这些潜在的隐患漠不关心,而且对身边的人猜忌也越来越深。

就在战局难分胜负的关键时刻,《史记》里有这么一段话,让人觉得挺吓人:“田臧等人假冒王的命令,去杀吴叔,把他的首级献给陈王。”

田臧原是吴广的手下,竟然借口“假王骄横,不会用兵”把吴广给杀了,还把他的头颅献给了陈胜想要摘桃子似的占功劳。

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陈胜的表现——他不但没有怪罪,反倒封田臧为上将军,掌管军队。

这一动作引得后人史学界议论不休:到底是田臧自己做主,还是陈胜暗中指示的呢?

史书上对于吴广的记载挺直白:“吴广平时喜欢结交人,士兵们大都为他奔走相告。”他关心手下,打仗又特别勇敢,在军中人气相当高。

随着起义军规模不断扩大,陈胜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王位的诱惑让他沉迷于权势,旧日兄弟之间的情谊慢慢被猜疑和戒备取代了。

吴广的声望不断提升,甚至渐渐超越了自己,那位新王心里早已留下一丝隐忧。

田臧的所作所为,也许正合陈胜的心意,除掉吴广后,不仅能把潜在的威胁扫除干净,还省得自己去背负那杀友骂名。可偏偏陈胜没料到,这一刀砍掉的不仅仅是兄弟情,更是一支起义军的士气。

吴广一死,起义军的士气顿时散啦散啦的。田臧虽然被重用了,但缺乏指挥的本事,不多久就败得惨兮兮,身死战场。陈胜派出去的将领接二连三地遇到挫折,章邯的大军一波接一波地逼近,陈县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

这会儿的陈胜早就不似当年那个立志于田间的年轻人了,他搬进皇宫,铺张豪华,排场十足,对曾经的故乡老乡,早已是避而不见了。

曾经一同劳作的伙伴,一千里外找到陈胜,只因一句关于过去耕作的提及,就被他以“妄议君王”的罪名狠狠斩了。消息一传开,老友们一个个都远走他乡,乡亲们也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身边的臣子们都看穿了他的心思,只敢嘴上奉迎,没有哪个敢再提实话。等到秦军兵临城下,陈胜才仓促应付,但这才发现身边早就没有可靠的将领,也没有值得信赖的士兵了。

他带着残存的兵力奔逃,途中被车夫庄贾刺中了,这位曾经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英雄,最终还是死在了背叛之中。

张楚的政权倒了,但陈胜吴广点燃的反秦火种还没有灭。

项羽和刘邦继承了接力棒,最终推翻了秦朝,但这段壮丽的起义故事,最终还是因为兄弟变成了对手,令人惋惜不已。

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到“吴广素爱人”,或许早就透露出悲剧的源头:面对权力的诱惑,陈胜忘了最初的心意,也失去了人心。

他可以跟你一起渡过难关,却不一定能共享繁华;能大声呼喊反抗,却搞不懂怎么治理国家。

这次起义虽然没能胜利,但验证了“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也让后人清楚:失去人民的支持,最终会崩溃;忘记最初的信念的领袖,难逃失败。